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联系姓名: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消费品 家居用品 个人护理用具
新闻中心

神秘国度“南诏国”:称霸西南跟大唐交恶60年起名方式很古怪

更新时间: 2024-08-22 来源:新闻中心

  提起南诏国,想必各位看官应该不会陌生,或多或少的会从历史课本中知晓一些。

  而大家所知晓的更多是南诏“统一六诏”,对其与大唐交恶,甚至持续六十余年的这段历史却知之甚少,那就请各位看官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南诏其实与其称为“国”,其实倒不如称其为“部落”,因为它真的太小了。根据史料的记述,“南诏”存在的范围主要就是今洱海地区。可能有看官会有疑问:“洱海地区面积不算小,为什么叫它部落呢”。那是因为仅仅在洱海地区,还存在着除“南诏”以外,施浪诏等五个比较大的部落。除此之外,在洱海地区还分布着一些诸如剑川等小部落。

  纵观当时整个洱海地区,部落林立,“南诏”能得到的土地真的很小,根据考古得知,在南诏未统一“六诏”之前,土地面积仅相当于同时期唐朝县一级。

  那为什么说南诏国神秘呢?因为南诏国地处唐朝的南疆,百姓成分主要以傣族、彝族为主,相传是远古时期,蚩尤在战败与皇帝后,部落残部从中原迁移到云南,定居下来,以此形成的南诏先祖。

  传说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可知的是与现在的傣族、彝族不同,古南诏人存在诸多神秘仪式,诸如祭祀、祈祷等一些仪式,很多都已经失传,仅能从当地的野史中找到只言片语,大部分并没有流传下来。

  而且前两年出土了不少青铜器,其造型之神秘、技艺之精湛,都让考古学家大为震惊。

  此外,这里还出土了大量的贝壳、陶器,还有一些骨制品。再根据大理地区的史料记载进行佐证,足以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南诏”就已经存在了。

  先来说明一下此时大唐的情况。此时的大唐国力强盛,并且引得“万国来朝”。这主要是依靠的就是“开放”,不论来自什么地方,都能够在长安寻找自我的一席之地。

  而大唐之所以可以如此开放,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些就是为什么,明明有了大唐的成功经验,后世的历朝历代却鲜有复制成功者,因为这“作业”不好抄啊。

  首先,从客观上讲,唐代内部足够稳定,在庙堂之上并没有党争,也没有宦官祸乱朝纲,更没有后宫乱国。相反的是,这一时期的大唐从不缺少敢于直谏的文官,也不缺少能够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的武将。各位看官必须了解到的是,唐代从建国一直到被“后梁”消灭‚一共存在了三百余年,强盛与繁荣一直是大唐的主旋律。

  可能有的看官要反驳了:“唐朝不是还经历了安史之乱吗?这么动荡的时期,唐朝还能保持这么繁荣和强盛吗?”

  其实确实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一变故,因为权力的下放,造成了藩镇的做大做强,“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最后导致了叛乱,也让大唐从此由盛转衰。

  边疆的周围的游牧民族各国虽然多多少少也去参加了,但是发生的战斗也都仅仅是在唐朝的边疆地区,那里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在那个年代,气候恶劣也就代表着粮食等经济作物农田很少。

  所以,这里发生的战斗至多就是影响到了唐朝各个边疆的“边城”地区,并没有深入内地。

  而且,在“安史之乱”之前的一百余年中,也就是从唐太宗到唐玄宗这一时期,唐朝刚刚经历了两场盛世,两场在史书上足够亮眼的盛世,那就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这两场盛世的到来,使得唐朝的农业、手工业等每个方面都迎来了长久的复苏和发展。对整个唐历史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盛世的发展抚平了唐代初期,战争遗留下来的损失,百姓得到了足够的喘息之机,各行各业开始复苏并发展,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也都有了一定进步。更重要的是,逐渐繁荣的经济也促进了庙堂的稳定。

  “启下”:经过这两场盛世,唐朝的存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为之后的战争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杜甫有句诗,就很好的描述了当时的情形:“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米蒼俱丰实”。这句诗虽然存在一定的夸张意味,但是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不论是公家的粮仓还是私人的粮仓,都已经十分丰盈。

  那就是因为唐朝西南边疆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变化。原本在这片大陆上,经过两次盛世的大唐,对于周围势力是碾压般的存在。

  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原来还处于弱小势力的吐蕃,依靠着奴隶经济和对外扩张,迅速的发展起来。

  不仅完成了对内部各势力的整合,还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其他各个小国或者部落,俨然慢慢的变成了唐朝不可以小看的一股势力。

  在吐蕃在完成统一之后,显然它并不满足偏居一隅,开始逐渐派兵向西骚扰唐朝边界。其中最严重的冲突是,吐蕃军占领了唐朝的重要边城——安戎城。

  这可不是普通的边城,这是成都的西大门,丢失安戎城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成都地区的门户打开。

  理论上来说,只要吐蕃愿意,随便什么时间都能挥师南下,剑锋直指长安,这显然不是唐朝所能接受的。

  而南诏国所在的洱海地区,则处于吐蕃和唐朝之间,地理位置非常非常重要。为了挡住吐蕃的南下攻势,在洱海地区建立一个缓冲地带,对于大唐来说显然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而此时洱海地区各个势力明显也知晓了自己的重要性,于是为了扩充实力,便开始左右逢源、朝秦暮楚,在唐和吐蕃之间“反复横跳”,从两边不断获得好处。面对这一现状,对于国力日渐强盛的唐朝来说,肯定是不会允许这样一个“跳梁小丑”在自己眼皮底下的。

  于是从众多势力中,择一可拿捏的部落扶持,以此作为唐在洱海地区的“代理人”,以便向西能够抵挡吐蕃,向南能抑制洱海其他各部族,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其次,唐朝选择扶持南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南诏自身具备一些自身优势。根据《蛮书》记述:“南诏肥沃益稻禾,又有大池,回数十里。”

  由此可见,南诏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具备长期对外战争和备战自保的基础。同时,唐朝选择扶持南诏也能够大大减少资源的供给,减轻自己的负担。

  最后最重要的是,与其他势力不同,南诏方面选择主动与唐朝示好。在日常的贸易交流中,双方逐渐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关系,随后数任南诏诏主都曾率领使团前往长安朝见,有的南诏主甚至还接受了唐朝的册封。

  为了表示忠心,南诏在吐蕃进入洱海地区后,还派兵阻击吐蕃军,这一举动成功打动唐朝庙堂。

  于是为了扶持南诏统一洱海,并且抵挡吐蕃南侵,唐朝赐予南诏王绢、布两千余匹。除此之外,唐朝还派军出成都,进军吐蕃,以此帮助南诏来分散来自吐蕃的压力,方便南诏集中精力横扫其余各部落。

  这次合作的结局,相必大家也已知道,南诏对内统一了洱海,对外阻止了吐蕃的进犯;唐朝稳固了自己的南疆,同时也解决了来自吐蕃的威胁。

  也正是由于这次相当成功的合作,造就了双方长达数十年达到“蜜月期”。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不久之后双方关系就再次破裂。

  可能读者朋友们又有疑问了,不是说扶持南诏国符合唐朝的利益吗?为什么还会发生战争呢?

  随着南诏统一洱海地区之后,其野心也在不断膨胀。和当初的吐蕃一样,南诏王已经不满足偏居一隅,夹在吐蕃和唐朝中间,他渴望更多的话语权。

  而对于唐朝来说,出现一个实力日渐强盛,而又愈发不安分的邻居,显然严重威胁到了唐朝自身的利益。

  所以在双方彻底亮出底牌前夕,唐朝宣布在南诏地区执行高额的税收和兵役,并且准备扶持南诏王的族弟诚节来取代南诏王。由此,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于是南诏王阁罗凤先发制人,率领军队进攻姚州,唐朝方面则是任命鲜于仲通为帅,派出三路大军,进攻南诏。此时,战争全面爆发。

  到了战争第二年,南诏由于国小兵弱,逐渐自知挡住不住唐军南下。于是派遣使者面见鲜于仲通,声称如果南诏与吐蕃联盟,则唐朝将有更大的威胁,不如就此罢兵,双方各自退兵,互不侵犯。

  但是,鲜于仲通认为南诏军队根本不足为惧,不如长驱直入,一举荡平南诏,完全解决这一潜在威胁,同时也可成就自己的功绩。于是便拒绝了南诏的提议,并且扣押了使者,同时率领唐军继续南下。

  为了自保,南诏被迫派遣使者前往吐蕃,双方达成联盟。唐军遭到吐蕃、南诏联军的阻击,在付出六万余人的代价后,唐军被迫撤军。

  随后,唐朝派遣李密为帅,打造战船,从水路两路南下。结果被吐蕃和南诏联军阻击,大战一触即发,唐军在损兵七万后,再次撤军。因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唐朝天宝年间,所以这次战争也被称为“天宝战争”。

  在天宝战争结束后,唐朝不仅丢失了与吐蕃的屏障,也丢失了对云南地区的实际控制,而南诏则进一步统一,并且形成的南诏与吐蕃联盟,对唐朝的西南边疆构成了更大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南诏的起名方式很是特别。与中原地区的姓+名的起名方法不一样,南诏国实行的是父子联名制,跟着时间的推移,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彝族在沿用这一起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