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糖尿病患者数超过1.14亿,10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达15%~20%。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发生糖尿病黄斑水肿者占32%以上。,如何干预糖尿病黄斑水肿及延缓其发展一直以来是眼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众所周知,糖尿病日久会发生眼部并发症,特别是确诊糖尿病黄斑水肿约5年以上而血糖控制不满意的患者更要警惕,随时有可能引起眼部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按照国际临床分期共分5期:1期仅有糖尿病;2~4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称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为轻度、3期为中度、4期为重度;5期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意味着视网膜长了新生血管,这种血管与正常血管组织架构不一样,随时会引起出血,令视力骤然下降。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黄斑水肿的概率至少有38%,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可达71%以上,可见病情越重,黄斑水肿发生率越高。黄斑水肿是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主要元凶。
黄斑是我们眼睛的视网膜中央视觉细胞最集中的部位,也是视网膜上厚度最薄、视觉最敏锐的区域,黄斑及附近区域组织较视网膜别的部位疏松,一旦血管通透性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黄斑部视网膜内层液体积聚,发生黄斑水肿,就会影响视力。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基底膜增厚,血液中红细胞变形,血小板集聚,血流速度缓慢,导致视网膜有散在微血管瘤、小片出血和渗出等改变。中医认为此时患者体质多以气阴不足为主,眼底以络脉瘀阻致血瘀为主。
中期糖尿病患者血-视网膜屏障功能紊乱,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可以渗漏到视网膜组织间隙,引起视网膜水肿,更易在疏松组织存留,导致黄斑水肿。中医辨证此时多为脾虚湿困,脾主运化水湿功能障碍,水湿聚集在黄斑,难以吸收。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由于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扩增并移行致新生血管生长,眼底水湿不化、出血不吸收,中医称为痰瘀互结,也就是痰湿和陈血交织在一起,体质多为脾肾阳虚。
中医认为,“阳虚血瘀”是糖尿病黄斑水肿的脏腑与病机实质,需要从机体“阳虚”本质认识眼部的“血瘀”表现,拓展对糖尿病黄斑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痰瘀互结的问题。
一旦发生糖尿病与糖尿病黄斑水肿,会伴随终身,早期预警与保健、药物治疗与注药或手术等方式,应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进行。
早期以控制血糖为主,能服用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芪明颗粒、双丹明目胶囊等,这些都是改善微循环、干预糖尿病的专门用药,从早期阶段开始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向中期转化至关重要。
现代医学对有临床意义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原则是中期以上糖尿病黄斑水肿采用干预手段。激光(格栅样或局灶性光凝)是经典疗法,但其是有创性的,会损害光感受器,仅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黄斑水肿得以改善,而且容易复发;近几年发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具有见效快的优点,但因疗效维持时间短(1~2个月),需长期注射,现在随着长效抗VEGF药物的出现,可以使药物在玻璃体腔停滞时间更久。但无论长效药物还是短效药物,都只解决了视网膜局部问题。
目前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方法各有所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足,需要扬长避短,寻找或联合其他方法攻克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难关。
中医对糖尿病、糖尿病黄斑水肿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经方、经验方、自拟方、中成药、中药单体及中医传统疗法等。眼底血瘀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水肿以利水渗湿为主,痰瘀互结以化痰祛瘀为主,结合全身兼以脏腑辨证。
糖尿病是全身病变,不可忽视整体辨证,一旦进入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发糖尿病黄斑水肿阶段,患者多为脾肾阳虚,表现为面色微黄、全身乏力、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睡眠欠佳、怕冷肢凉等症状,有的患者肾脏功能不好,血肌酐和尿蛋白增高等。中医能够最终靠温肾助阳、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等调理全身的方药,以改善视网膜的供养。
我们更提倡在注药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既能改善全身症状,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视网膜出血及水肿的吸收,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是最佳组合治疗方式。
中日友好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中管局传承指导老师(第5、6批)。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名誉主委、中国中药协会眼保健技术专委会主委、《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副主编等。擅长眼底病、黄斑病、视神经病变、干眼及视疲劳等眼科疑难杂症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成果多项;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著作8部;培养硕博士40余名,师带徒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