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因为工作、生活上的压力,一边作死一边自救的“朋克养生”风潮已多次登上热搜。什么是“朋克养生”?它是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擦最贵的眼霜......它是啤酒里面放枸杞......它是冰淇淋配降糖药......总的来说,它的悄然流行折射出年轻人对自身健康情况的重视和担忧。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只要补得够猛,最后都可以“正负相抵”。恰巧,就是这种心态成了“防猝死套餐”的最佳推手。“防猝死套餐”冲上热搜后,不少网友便一边描述着自己的不良生活小习惯,一边自豪地晒出自己精心搭配的“防猝死配方”,为此家中更是堆满了各种用来“续命”的瓶瓶罐罐。但是,这些“防猝死套餐”真的管用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把这几样凑在一起命名为“防猝死套餐”,这种观点本身就不正确。因为猝死是疾病的一种,而保健食品本身不具有治疗或预防的临床作用,可以食用但只能作为保健辅助。
他提到,辅酶Q10对保护心血管系统有一定作用,鱼油某一些程度上有助于降低血脂、预防血管硬化,叶黄素保护眼睛,维生素D3对钙的吸收和预防感染疾病方面有作用。不过,由于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也就难以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所以这种“防猝死套餐”的混合搭配也是不具备科学依据的,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需求情况有所侧重,不能把一堆东西都攒到一起胡乱吃,也不能浅显地认为“吃得全就是吃得好”。
此外,诸多相关领域专家也发微博对“防猝死套餐”提出质疑,都表示这个配方铁定没有真的防猝死的作用。如浙大二院急诊科卢骁医生就发文称,“如果你有熬夜、吃夜宵、酗酒、抽烟、不运动各种不良生活小习惯,套餐里面必须加一个靠谱的急诊科医生,否则VIP套餐也救不了你了。”
推崇“防猝死套餐”,很显然对于保健品的正确服用,存在一定的错误认知。浙大二院药剂科周权主任药师表示,保健品不光没有治疗作用,也没有经历过像药品那样严格的临床试验。若身体有明显症状应去医院看病,而不是指望通过服用保健品有所改善。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保健品服用不当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有关保健品究竟在啥状况下适合服用,周权强调,这需要咨询专业技术人员,经过综合评估后,方可使用。
那么,保健品服用不当究竟会造成哪些后果呢?专家觉得,保健品摄入的量很关键,比如过度摄入维生素D会引起中毒,过度摄入维生素E会有血栓的风险,服用鱼油可能会影响其他同时服用的西药疗效。此外,有些人还会乱用蛋白粉、长期喝药酒、过度补钙等,这些看似对身体会有益处,实则长期服用或短期过量服用后,某些特定的程度会对肝脏、肾脏,甚至心脏产生损伤。
与此同时,还要提示警醒我们,许多未经有关部门审批检验、来路及成分不明的保健品,它们也存在巨大潜在风险。往往不法商家会宣称这类保健品有一些神奇功效,例如可以长高、变美或是减肥等,却绝口不提产品有效成分或保健原理,这类保健品有可能对身体造成意想不到的损伤。除此之外,擅自在同一或相近时间服用成分、性质不同的保健品,非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容易破坏人体内环境稳定,严重可至多器官衰竭。
去年5月,福建厦门的邓女士饱受便秘困扰,听朋友说“某酵素果冻”能够调节便秘,便在某视频平台下单购买了该产品。吃了之后如厕确实畅通了,也没有感到身体不适,就这样持续吃了10个月。今年3月初,邓女士察觉到自己的眼睛、肤色越来越黄,小便呈浓茶色,食欲明显减退。
就医后,结果显示邓女士肝功能指标高于正常人十多倍。医生推测,邓女士的肝功能受损是由于经常使用酵素果冻这种保健品,造成其中特定的成分在肝脏蓄积,进而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
去年10月,浙江杭州23岁女孩安安(化名)因不满身材,经由网红博主推荐,在网络上购买了一款号称能够“利尿、排水肿、瘦腿、瘦脸、消除眼睛浮肿”的“利尿丸”保健品。随后,又在同事的推荐下购入了促进身体“排毒”的“通便丸”,这一保健品同样是网红产品。谁知安安刚同时服下两种保健品一次,当晚便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意识模糊。
就医后,急诊医生推测,安安已经吃了1个多月的利尿剂,发病前晚上又吃了通便丸,利尿叠加腹泻,体内水分通过小便和粪液短时间内大量丢失,导致安安处于严重脱水、内环境紊乱状态,出现严重酸中毒。而异常的酸碱度不仅影响了各器官功能,也影响了脑细胞,从而引起尖叫、意识混乱等谵妄现象,若没有及时就医,病情有可能发展至多器官衰竭。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某些保健品对身体的损伤相对可控,大量服用也多是白白浪费。例如备受网友推崇的辅酶Q10,其本身吸收效率就低,即便提高了4倍,被人们的身体吸收利用的程度也很有限。因此,服用保健品一定要确保来源可靠、成分明确、服用方法科学,同时要注意在服用保健品期间出现的异常变化,若有不正常的情况应及时就诊或咨询。
猝死在现实中并非个案,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客观来讲,猝死可能源于疾病,也可能源于先天性原因。事实上,大部分人在猝死前都会有一些征兆,且猝死并不会无缘无故因为人体缺乏某些保健品含有的特定元素就发生,其诱因多与身体的不良状态有关。猝死的常见原因有:过度劳累、精神刺激、饱餐、饮酒、大量吸烟、寒冷。其中,长期慢性疲劳以及精神紧张处于应激状态,是无明确既往病史青年人猝死的重要诱因。
那么,什么才是预防猝死的正确做法呢?小编在此为大家理和总结了一份更为科学的“防猝死套餐”。
熬夜的伤害是潜移默化、逐渐积累的,长期熬夜叠加劳累更是会极大加重心脏负荷,让身体雪上加霜。因此不管工作再忙、事情再多,都应该优先保证睡眠时间。很多时候,通过充足睡眠获取的良好身体状态也是高效工作、远离疲惫的前提。
无论少年还是老年,如果出现持续性胸痛、胸闷、冷汗等,都可能是猝死的征兆,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首先,别吃太饱,过多的食物,特别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会加重心脏负担,进而增加猝死风险。其次,多吃蔬果,相比起种类非常之多的保健品,天然的蔬菜、水果基本涵盖了人体所需的一切营养元素,这其中也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微量元素,比如叶黄素,吃点萝卜、玉米、鸡蛋、菠菜、西兰花就能补充。
很多易发生猝死的病人一边吃着降压药、降糖药,一边参加各种酒局、烟雾缭绕。实际上,在用药治疗的同时,良好的生活小习惯同样重要。
科学研究发现,一动不动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的健康问题,是造成癌症、失能和死亡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远离久坐方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运动起来。
很多心脏病发作是因为剧烈的情绪变动。比如,暴跳如雷会造成血压变化,也导致体内各种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快速增加,而引起心脏病发,因此调理情绪至关重要。另外,焦虑、压力大等不良情绪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是引发猝死的一种诱因。尤其是抑郁,它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运动要量力而行,很多平时不参加锻炼的人,在长时间跑步之后,体内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脏负荷过大,就会易发生心搏骤停,引起生命危险。在运动中,如果忽然出现胸闷、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症状,则不能再强行运动,要慢慢地放慢运动的步伐,继续往前慢走几分钟,缓冲一下再坐下休息。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人民网、新闻夜航、健康时报、生命时报、都市时报、齐鲁晚报、极目新闻、新闻坊、科普中国、生活报新街派、青年湖南、广东公共频道、哈尔滨日报、新浪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