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伏天,中暑风险大幅度提升,专家提醒:避免中暑最重要的是预防;一旦中暑,要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降低体温,补充水和电解质,适当服用解暑药物
进入伏天,高温与高湿并行,中暑的风险大幅度提升,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解暑药也成了抢手药。近日,“两瓶藿香正气水喝进抢救室”的新闻冲上热搜。作为一款常备解暑药,为什么有些人服用藿香正气水后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防暑解暑药那么多,怎么选用?服用时注意些什么方面?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暑?专家进行了详细解答。
近日,“两瓶藿香正气水喝进抢救室”的新闻冲上热搜。据报道,小张(化名)是一个户外工作者,最近感觉自己昏昏沉沉,像是中暑了,便一口气喝了两瓶藿香正气水。不过5分钟,他便全身“烧起来”,紧接着出现胸闷、头晕、腹胀等症状,急忙前往医院。医生结合症状,考虑他发生了过敏,出现了喉咙水肿,险些有生命危险。经过医生一系列抢救,小张的情况才逐渐好转。
无独有偶,40多岁的黄女士也因口服藿香正气水发生严重过敏。前几天,她顶着烈日外出办事,回到家大汗淋淋,还出现了头晕、头痛、口渴、全身疲乏等症状。认为自身中暑了,黄女士一口气喝下两瓶藿香正气水,随后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家人把她送到医院。此时,她满脸通红,还有眼结膜水肿等症状,医生诊断为过敏。经问询,原来黄女士既往有酒精过敏史,幸亏家属及时有效地发现并送医院看病。经过抗过敏治疗,黄女士症状明显减轻,避免了难以处理的后果的发生。
长沙市第四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洁芳解释,从中医方面说,藿香正气水大多数都用在治疗“阴暑”。所谓“阴暑”并非由于烈日暴晒,而是由于暑热夹湿造成的,表现为过分贪凉引起的低热、恶寒、无汗,以及腹泻、腹痛等消化类症状,类似于西医中的“胃肠型感冒”和“病毒性急性胃肠炎”。
“藿香正气类药品有不同的剂型,包括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胶囊等。藿香正气水含有40%至50%的乙醇(酒精),近似于四五十度的白酒,对于酒精过敏的人来说,服用后很也许会出现过敏性休克;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胶囊等在制成中成药时脱去了酒精,对酒精过敏且有轻度中暑症状的人可适量服用。”李洁芳说,由于含有酒精,服用藿香正气水期间不能与头孢菌素、甲硝唑、替硝唑等药联合使用,否则会引起双硫仑反应(类似醉酒样表现),服药后也不能驾车或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等。
目前常用的防暑药品主要有藿香正气水、十滴水、苏合香丸、仁丹和金银花露等。长沙市第四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左美玲表示:“药的成分不同,功效有别,应用起来是有各自的适应症的。”
其中,仁丹对“阳暑”最有效。“阳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的障碍,排汗不畅、水电解质遗失过多而引起的急性疾病。仁丹中含有薄荷脑、冰片,适合暴晒导致的中暑患者服用,能有效缓解中暑后的头晕、胸闷、恶心。不过,仁丹中含有的朱砂具有毒性,不可超量服用或长期服用,肝肾功能较差的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十滴水对于中暑后引起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但其只能在发病时服用,适合病程只有10分钟或者数小时的急症,不能预防中暑。而且,十滴水中也含有酒精,不能和头孢类药物同时服用。
风油精、清凉油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如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待的时间过长,出现头晕、头疼、胸闷等先兆中暑症状,可以涂抹清凉油或风油精缓解症状。不过,风油精、清凉油含有薄荷脑、樟脑等芳香剂,会通过汗腺被人体所吸收,孕妇和婴儿禁用。
苏合香丸是苏合香、安息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人工麝香等制成的中成药,可用于痰迷心窍所致的痰厥昏迷、中风偏瘫、肢体不利以及中暑、心胃气痛,但不宜长期服用,孕妇禁用,中风患者不宜使用、运动员慎用,且可引起过敏性皮疹,用药时需注意仔细观察不良反应。
金银花露主药为金银花,辅料为蔗糖,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用于小儿痱毒及暑热口渴、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等症状,服用时要多喝水、清淡饮食,忌食辛辣、鱼腥食物。金银花偏寒,建议胃寒的人酌情使用。另外,金银花中含有绿原酸,具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过敏反应,需注意仔细观察,与患者的原发病鉴别。
“解暑药物各有特点,且大多为中成药、非处方药,大部分在药店可买到。但是,这类药品含有成分多、用药个体差异大,需根据自己情况选用,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人、有基础疾病(心血管、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用药,并且注意仔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左美玲提醒,没有不适症状时,服用解暑药物意义不大。而且,常用的解暑药物只能缓解轻度中暑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这段时间,长沙持续高温,午后还来一场雷阵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活动,一不小心就中暑了。
长沙市第四医院岳麓院区急诊急救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黄艳解释,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一般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症状,当体温在38°C以上时,还也许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65岁以上老人、婴幼儿、超重或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生。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症中暑,对于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早期发现,应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快速降低体温、补充水和电解质、适当服用解暑药物,大多数可在数小时内恢复。对于重症中暑(又称热射病),则需立即送医救治。
“高温天,避免中暑最重要的是预防。”黄艳提醒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方面:
防烈日暴晒,外出做好遮阳。出行前关注天气信息,了解当天高温警报及安全提示。外出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建议还是不要在中午前后在烈日下行走或劳动。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也避免阳光直射头部。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浅色、透气性好、宽松的衣服,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及时补水,适当补盐。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及时饮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每次喝水控制在100毫升至200毫升,少量多次补水,不要喝冰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多饮用淡盐水或含有钾、镁等元素的运动饮料。
合理饮食,补充营养。夏天以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避免伤及脾胃。新鲜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高,都可拿来补充水分。
合理安排起居,保证充足睡眠。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同时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