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联系姓名: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消费品 家居用品 个人护理用具
新闻中心

药店为什么不卖奥司他韦?老板疾呼:别只盯着药店了!

更新时间: 2024-04-05 来源:新闻中心

  编辑说:国家流感中心最新监测周报显示,截至3月12日,南、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百分比仍处于高位,个别省份出现下降。本周共报告807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甲流”仍处在高发期。而在药店市场,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药店没有奥司他韦可卖了!

  国家流感中心最新监测周报显示,截至3月12日,南、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百分比仍处于高位,个别省份出现下降。本周共报告807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甲流”仍处在高发期。

  从产业链条来看,制药企业为上游,中游是医药经销商,药店处在下游。其实,此次药店的“缺药”危机,属于医药流通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因,恰恰与链条上的每一环都息息相关。

  生产端主要是制药企业,那么各家医药公司的奥司他韦供应量是否足够?出厂价是否上涨?

  2月28日,一品红在互动平台称,企业主要实行“以销定产”原则,目前生产能力能够完全满足业务开展需求。3月12日,江苏某医药批发公司销售负责人称,目前一品红出厂价并未加价,药物紧俏导致中间商加价。

  3月8日,诺泰生物对外表示,已注意到市场上磷酸奥司他韦胶囊部分地方药店缺货现象,公司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行,出货量有较大增加,现阶段没有库存,即产即发,尽力满足市场需求,由于进入集采,会优先满足院内市场。

  上海医药3月6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西三维目前生产、销售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其实奥司他韦的供应量在2020-2022年三年期间长期处于一个低位区间,这是大疫三年带来的后续影响。

  疫情期间,民众都戴起了口罩,注意卫生和手部清洁消毒,与病菌的接触机会变少,患上流感的几率也在下降,新冠肺炎成为民众的主要关注点。

  需求决定产能,长期的低迷直接影响了各个药企对奥司他韦产能的研判。三年疫情导致奥司他韦销售低迷,市场反馈冷淡,厂家为了减轻仓库存储上的压力,存货不多,因此市场上流通的奥司他韦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数量区间内。

  眼下“甲流”患病人数突然上升,市场上在售的药相对较少,于是就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一方面,“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少药企的供应指标是由药店传导给经销商,再由各经销商反馈上来的,这个传导过程需要时间,而且由于“牛鞭效应”的存在,其精确度存疑;另一方面,增产需要药厂付出更多的成本,包括机器购置费用和人工费用等,但市场的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许会迅速下降,届时,药厂积累下来的药无法消化,会增加药企的风险。

  据某药企有关人员透露,往年春季流感高发,都有奥司他韦热销的情况,但感觉今年更加紧张,即便制药公司已提醒和要求经销商不得涨价和囤货,但毕竟不能对行业全部经销商产生约束力,还是会有一些“中间商”在其中提价。

  多个奥司他韦品类的医药经销商都对药店的出售价格有所上涨。这点从线上线下药店的销售价格和相关业内人士的口述反馈可见一斑。

  目前,阿里健康大药房仅有75mg*10粒规格的“可威”奥司他韦胶囊在售,定价231元/盒。查询其历史价格发现,其历史最低价为126元,最高价185元。

  京东大药房的奥司他韦药物虽然品类众多,但当前75mg*10粒/盒规格售价大多在100元以上,其中奥司他韦原研药“达菲”售价更是高达280元/盒。

  有线下药店经营者透露,去年12月,诺泰生物75mg*6粒奥司他韦胶囊进价是38元/盒,如今进价涨幅超过了200%。

  北京一家药店负责这个的人说,“医药公司涨价涨得太离谱,涨了一倍都不止。”为照顾消费者,零售价并未跟涨,“涨到和零售价差不多甚至更贵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进货了,所以干脆就不卖了。”

  上海一家药店负责人也称,“我们都不敢采购了,(采购价)都超过零售价了,涨50%的都有。”上海另一家药店工作人员观察到,其所在药店奥司他韦采购价的涨幅在20%-40%。

  据江苏某医药批发公司销售负责人称,公司并非一手货源,“我也是倒了好多手才拿到货,奥司他韦供应紧缺,中间商层层加价,价格就比较高。进价太高,实在没办法就不卖了。”

  据他透露,公司目前除一品红外,无另外的厂商的奥司他韦,且不是现货,到货时间为两天后,对下游药店设定的采购单价是180元左右,没有优惠。

  奥司他韦缺货,最直接的原因是消费者的用药需求暴涨,这是最直观的,有人生病,自然就会产生购药需求。

  进货价太贵的后果,不仅导致药店不敢进货,还把药店推上了消费者投诉的“风口浪尖”。

  比如,就算有药店硬着头皮进货了,但为了不亏本,多多少少也要加价卖出去。以广东为例,在突发流感、疫情期间,药品加价不允许超出15%,否则,罚款万元起步,停业整顿1-3天。所以,15%的加价空间是允许的。但实际上,哪怕按成本价卖,也怕被消费者骂,被举报投诉。

  消费者掏的钱更多了,就以为是药店加价,投诉到监管部门去,虽然监管部门审查后,若投诉不成立,就能撤销投诉,但这样的一个过程很麻烦,药店不堪其扰,一个个老板无奈之下关了门,即使有货也不卖,不管卖多少钱,都有人投诉。也有药店老板索性不进货,不惹事。

  除了需求热、怕投诉,药店不敢进货,还因为议价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较弱,担心风头过了之后,市场价狂跌。

  比如,曾经风头无两的“新冠抗原”最贵的时候炒到16块一支,成本价8元,但现在3、4块都没人要,药店要是囤了货,不就亏本了吗?

  而高供货价下的奥司他韦,对药店来说能有多少利润?高价进货,稍不小心,要么被罚,要么砸到自己手里。

  显然,像奥司他韦、布洛芬包括抗原这类产品的热卖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热度只是一时的,药店追求的,是稳扎稳打,长期稳定地活下去。

  综合上述分析:生产端的奥司他韦供应量太少(相对旺盛的市场需求而言);流通环节的一些经销商趁机提价,药品进货价过高,导致药店不敢进货;处在消费端的药店抗风险能力弱,不敢高价拿药;消费者没办法理解共情,举报药店涨价,面对监管,药店不堪其扰。

  诚然,奥司他韦的缺药危机,是医药流通产业链整体性、系统性的问题,并非单一环节能控制。因此,有药店老板大声疾呼:“为啥不从源头查?别只盯着药店了!”